證券時報記者 譚楚丹
近日,《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布后,中國資產市場有積極反應。未來,中美貿易政策走向及其對中國資產的影響備受關注。
為此,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分管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的高管袁超。他表示,前期中國已打出政策組合拳,增強中國資產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當前關鍵在于用好用足現有政策。
袁超認為,中國經濟韌性足、潛力大,在超大規模市場縱深、全產業鏈體系加速重構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具備堅實基礎,資產重估的內在邏輯并未改變。
他談到,目前中國資產的吸引力已從“估值修復”向“技術驅動+資產重估”切換,未來如果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科技突破轉化為盈利增長且地緣風險邊際緩和,外資主動型長線資金或將加速入場。
用好用足現有政策
袁超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美貿易摩擦的緩和有利于中國進口產品價格回落,中國出口產品價格回升。考慮到中國對美出口金額是中國對美進口金額的三倍多,因此“關稅戰”降溫對產品價格回升的推動作用或大于對產品價格回落的拖累。整體來看,這或拉動國內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和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企穩回升。
在此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是否會根據中美貿易磋商進展而有新調整,是市場較為關心的問題。對此,袁超表示,階段性緩和對我國央行貨幣政策基調的影響較為有限。
袁超解釋,一方面,我國貨幣政策在統籌兼顧的基礎上,總體仍“以我為主”。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和延續性。今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同樣強調,“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因此,可以看出政策基調將保持穩定。
另一方面,包括貨幣政策在內的宏觀逆周期政策,在積極對沖貿易摩擦不利影響的基礎上,總體保持定力。5月7日,央行等金融三部門召開聯合發布會,推出一攬子金融政策,釋放穩市場穩預期的強烈信號。從總量和結構看,既對經濟的階段性沖擊作出了積極回應,力度上也留有一定余地。
袁超展望稱,宏觀政策將進入觀察期,立足將已推出的現有政策用好用足。
產業鏈韌性支撐重估邏輯
今年,中國資產重估成為資本市場新熱點敘事。在貿易摩擦背景下,這一敘事是否依舊合時宜、內在邏輯有無生變,成為市場聚焦的議題之一。
袁超認為,這一輪中國資產價值重估的主要驅動因素是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已成為推進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引擎,同時亦有助于重構資本市場的價值坐標系。他認為,中國資產重估的核心邏輯在美國濫施關稅背景下,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袁超表示,他的結論主要基于四點原因:
一是中國經濟在中長期維度下具備系統性支撐,主要基于超大規模市場縱深、全產業鏈體系重構加速、新型生產要素持續賦能等供給側結構性優勢,疊加深化改革紅利與創新動能集聚。
二是中國具備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且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集群正加速崛起,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全要素生產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三是政策工具箱充足,2025年財政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超長期特別國債等工具加碼,既體現中國宏觀調控工具箱的儲備深度與政策彈性,更從制度層面構建起跨周期動態響應機制,為化解全球供應鏈重構、地緣政治摩擦等外生變量對國內經濟運行的擾動提供有效緩沖。
四是當前中國資產的估值整體仍然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具備顯著的估值修復與進一步提升空間。
袁超預計,未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通過充分發揮產業體系完整、產業鏈韌性強勁的優勢,加強技術、資本與制度的協同創新,朝著價值鏈的高附加值領域持續攀升,為全球經濟發展和市場穩定注入更多確定性。
港股估值修復將會更明顯
當政策、基本面與預期形成合力時,中國資產的配置價值和吸引力正持續提升。袁超認為,中國資產重估將使得A股和港股的整體估值中樞出現上移,港股估值的結構性修復將更為顯著。
他解釋,中國資產長期處于全球估值洼地,未來隨著科技創新的兌現與政策紅利的釋放,A股和港股市場形成估值提升與盈利改善共振的“戴維斯雙擊”。
其中,港股因長期受流動性折價和地緣因素壓制,估值修復空間更大。目前,中國香港的恒生科技指數市盈率遠低于美國納斯達克100指數,科技股折價與盈利上修形成錯配,將通過資產重估實現價值重塑。
袁超向證券時報記者強調,中國資產重估不僅意味著短期資本增值和市值增長,更體現在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潛力上。
談及未來三至五年配置中國資產的核心邏輯時,他預計,隨著經濟復蘇和人工智能等科技產業突圍,景氣成長風格有望突破低估值風格的持續超額收益,“低估值+高股息”主線邏輯將逐漸轉向“高成長”賽道。在資產重估過程中,采用傳統市盈率對中國科技企業估值的模式將發生改變,轉向“主營業務市盈率估值+創新業務市銷率估值”的模式,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及轉化效率將成為未來中國科技股估值定價的核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