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周一發布消息,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近日正式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簡稱《教育指南》)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簡稱《使用指南》)。
《教育指南》旨在構建一套科學完備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體系,該體系以素養培育為核心,通過螺旋式課程設計實現從認知啟蒙到創新實踐的素養發展:小學階段注重興趣培養與基礎認知,初中階段強化技術原理與基礎應用,高中階段注重系統思維與創新實踐。
《使用指南》明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三大類核心應用場景。
第一類應用場景是促進學生成長。圍繞不同教育階段、不同類型的學生學習成長的多樣化需求,面向特定場景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第二類應用場景是輔助教師教學。生成式人工智能可為教師提供教學準備、課堂實施、課后輔導及教學研究的全面支持。依托其精準分析與內容生成能力,教師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教學效能,助力構建人機協同的高效教學體系。
第三類應用場景是支撐教育管理。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教師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文本生成和智能分析數據,優化日常辦公、教育監管與評價決策,提升管理的精準性與科學性。
《使用指南》強調,在中小學應用場景中,應以保障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為前提,通過規范化使用充分發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潛能。小學階段禁止學生獨自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教師可在課內適當使用輔助教學;初中階段可適度探索生成內容的邏輯性分析;高中階段允許結合技術原理開展探究性學習。
保障措施方面,《使用指南》提出,學校應加強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環境建設和使用素養培育。明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進校準入機制,積極營造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校園文化氛圍。針對不同學齡階段學生,基于差異化的教育場景目標,制定差異化、遞進式的人工智能應用策略。
《使用指南》還提到,教師不得將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替代性教學主體,禁止直接使用AI回答學生問題或提供咨詢;應避免直接使用AI生成內容評價學生;嚴禁將個人信息、考試試題等敏感數據輸入AI工具,防止數據泄露與隱私侵害;未經授權不得利用AI復制傳播他人作品,避免著作權侵權;避免過分依賴AI抄襲工具。學生應避免在作業中簡單復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內容;避免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參加考試與測驗,不得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