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理念加速滲透實體經濟,作為農食系統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乳制品企業正經歷著綠色變革。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行業整體在碳排放信息披露和減碳實踐上取得階段性突破:頭部上市乳企的MSCI ESG評級位居行業前列,其中H股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全面細致,A股上市公司碳排放強度降幅超預定目標。
但亮眼數據背后,全價值鏈減碳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范圍三碳排放核算覆蓋率低,包裝回收、供應鏈碳管理等環節的技術標準缺失,制約著行業向綠色深度轉型。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費需求波動明顯的背景下,如何將高額的減碳投入轉化為品牌溢價,破解ESG沉沒成本難題,已成為乳制品企業平衡可持續發展與經營效益的新課題。
專家表示,構建覆蓋從飼草種植到終端消費的全生命周期碳管理體系,建立可量化的ESG價值轉化機制,是乳企突破當前發展瓶頸的關鍵路徑。
碳排放信披持續完善
近年來,上市乳企ESG信息披露情況有所改善,披露率逐步提升。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按申萬行業分類(2021年版),9家H股上市乳企均已有ESG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A股上市乳企中,陽光乳業、皇氏集團、貝因美、西部牧業、均瑤健康、騎士乳業以及品渥食品尚未披露首份ESG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
總體來看,上市乳企ESG國際評級總體改善。以頭部企業為例,2024年,伊利股份、蒙牛乳業的MSCI ESG評級均為AA級,為行業最高評級。
上市乳企整體ESG評級提升,反映出過去幾年它們在ESG實踐和信息披露方面的進步。從碳排放角度來看,無論是在信息披露方面,還是在減碳實踐方面,不少乳企確實下了功夫。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11家披露了2024年ESG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的A股上市乳企中,伊利股份、新乳業、光明乳業、三元股份以及一鳴食品均在報告中明確披露了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溫室氣體直接排放量(范圍一)、溫室氣體間接排放量(范圍二)。
不少乳企碳減排成效顯著。新乳業2023年發布了“零碳乳業”行動計劃,確立了2030年前碳達峰、碳排放強度逐年下降5%的目標。通過綠色能源替代,新乳業2024年工廠端減排二氧化碳27736噸。莊園牧場連續三年實現碳排放總量下降,2024年范圍一、范圍二碳排放量較2022年分別降低1.4%、1.3%。
H股上市乳企在碳排放披露方面整體表現好于A股上市乳企。已披露2024年ESG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的H股上市乳企普遍披露了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范圍一、范圍二數據,其他間接排放量(范圍三)的披露率較2023年也有所提高。蒙牛乳業、中國飛鶴、現代牧業以及澳優均明確披露了范圍三數據。H股上市乳企范圍三核算范圍主要涵蓋運營、配送、差旅等細化指標。
此外,從2024年度ESG信息披露情況來看,上市乳企碳排放強度的披露質量明顯提升。在A股上市乳企中,伊利股份、新乳業、三元股份和一鳴食品對這一指標進行了披露。H股上市乳企均對碳排放強度進行了披露。
過去幾年,多家乳企發布了碳減排目標。最新數據顯示,部分企業降低碳排放強度目標完成較好。伊利股份降低碳排放強度目標為2030年單噸產品碳排放強度較2012年減少50%,該目標在2024年已超額完成。2024年新乳業1千克乳品加工碳排放不高于110克二氧化碳當量,強度相比2021年下降25%。
全鏈減碳仍需發力
根據GHG Protocol的劃分,范圍一是核算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產生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量;范圍二是核算企業外購電力、蒸汽等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范圍三是指包含企業價值鏈中產生的所有其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難度最高。
實際上,從乳企碳排放信息披露情況來看,范圍一、范圍二的披露率提升,顯示出當前乳制品企業對ESG的理解程度和實踐力度明顯提升。但范圍三信息披露缺位,暴露出當前企業在生產經營全價值鏈推進減碳與核算方面還存在短板。
乳制品行業首個低碳評價技術規范標準——《乳制品企業低碳評價技術規范》團體標準日前正式發布。業內人士認為,在碳排放監測核算方面,不同規模乳企都存在難點,碳足跡來源覆蓋不足、中小乳企體系建設和執行不完善等問題長期存在;在可持續包裝方面,成本高、回收率低、行業壁壘多等弊病成為企業核算并降低范圍三指標的阻礙。
H股上市乳企通過ESG報告呈現的全鏈減碳路徑較為完整,尤其在碳排放核算指標和技術路徑方面表現突出。例如,蒙牛乳業在其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明確在低碳牧場、低碳物流等環節的數十種減碳方式,并加以量化。2024年,蒙牛乳業評估了價值鏈上下游溫室氣體排放源,基于數據可得性和排放源的重要性,已著手開展重點類別的范圍三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工作,完成了對現代牧業、中國圣牧兩個核心原奶供應商的采購原奶碳排放核算工作。
在全鏈減碳方面表現較好的A股上市乳企包括伊利股份、新乳業等,但尚未有A股上市乳企明確披露范圍三數據。新乳業從飼草種植與加工、牧場養殖、工廠加工、產品運輸、銷售與使用以及生態碳匯六個方面,細化出20項計算路徑。
伊利股份則更進一步,在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明確2024年已完成范圍三盤查目標,即完成了對全部核心原奶供應商的碳盤查。此外,伊利股份計劃2030年完成對全部核心原輔料供應商的碳盤查,截至2024年末已完成47.2%。在全鏈減碳方面,伊利股份將碳盤查環節分為原輔料端、原奶端、直接生產與運營、運輸物流與儲存以及產品廢棄物處置,并在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明確了這些環節的碳排放占比。
明確核算范圍是保證碳排放數據完整可靠的要求。“碳排放核算需要標準,標準要細化到具體指標、操作方法和對應參數。在此基礎上,對乳企減碳實踐做比較才有意義。”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中財綠指首席經濟學家施懿宸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交易所發布指引后,行業協會等機構又相繼發布了指南、規范等標準文件,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依據。在此基礎上,還需要第三方機構對乳企的碳排放數據進行核查,否則數據質量難以提升。
聚焦提升品牌溢價
通過梳理上市乳企ESG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2024年不少頭部乳企面向終端消費者,將ESG實踐成果和關鍵績效融入品牌戰略,與產品本身進行嫁接。這背后也折射出當前乳制品行業整體的業績壓力。
2024年乳制品行業經營面臨挑戰,多數企業業績下滑。以頭部企業蒙牛乳業為例,該公司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886.75億元,同比下降10.1%;受貝拉米商譽減值及聯營公司虧損影響,實現歸母凈利潤1.05億元,同比下降97.8%。若剔除貝拉米相關減值及遞延所得稅影響、現代牧業商業減值,公司實際利潤為44億元。
2025年一季度,部分企業業績出現回暖跡象,但行業競爭依然激烈,原料價格波動、消費需求恢復緩慢等因素仍將影響企業的經營表現。在消費端承壓背景下,如何將ESG實踐帶來的成本轉化為產品溢價、提升動銷水平,成為當前乳制品乃至快消品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伊利股份在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將引導綠色消費納入全鏈減碳議程。伊利股份在報告中表示,公司為消費者提供6款碳中和產品和多款減碳產品,進一步為消費者提供多元綠色的產品選擇,助力培養消費者綠色消費習慣。蒙牛乳業也在報告中表示,2024年公司完成蒂蘭圣雪冰凍奶酪牛乳冰淇淋等多款產品碳中和認證工作。2024年,蒙牛乳業首款高端特侖蘇沙漠有機夢幻蓋產品取得碳中和認證證書。
然而,將ESG優勢轉化為品牌溢價并不容易。“就快消行業而言,當前市場還沒有成熟到消費者愿意因企業ESG做得好而為產品買單,特別是環境保護實踐還沒有被消費者納入選購產品的考量因素。”飲料行業某A股上市公司高管高宏(化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坦言,該公司ESG國際評級處在行業領先水平,但ESG方面做得好確實能提升消費端對品牌的好感度。
內外兼修是未來乳制品等消費品企業通過ESG提升經濟效益的主要路徑。高宏認為,要發力讓ESG優勢轉化為品牌溢價,快速見效的方式可能是通過精進ESG水平來提升企業內部管理、生產的效能。在全價值鏈減碳過程中,前期可能會因資金投入多帶來成本壓力,但如果每個細節均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實現精細化管理,對于企業降本增效是具有長期價值的。
從合規到價值創造,企業需要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乳制品企業已經在品牌形象、產品甚至是融資等方面試圖同ESG掛鉤。”施懿宸認為,未來該行業需要從內部管理、外部融資、品牌價值和市值管理等多方面,找到ESG實踐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