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純堿期貨主力合約最低報1266元/噸,創上市以來新低。隨后,純堿價格有所企穩,但因基本面寬松,價格重心再度下移。截至5月9日夜盤收盤,純堿期貨主力合約報1287元/噸。
“原料價格持續下跌帶動純堿成本大幅下降,這是近期純堿價格走弱的核心邏輯。”光大期貨純堿高級分析師張凌璐說。
隆眾資訊的數據顯示,近期煤炭等價格下跌幅度較大,氨堿企業成本已降至1300元/噸,聯堿企業成本已降至1055元/噸。氨堿、聯堿企業成本分別較1個月前下跌237元/噸、155元/噸。
經過3月份企業集中檢修,4月份純堿產量繼續增長,環比增加16.26萬噸,至319.4萬噸,同比偏高3.70%。截至5月8日當周,純堿周度產量為74.07萬噸,處于近年同期高位水平。5月份,部分企業存在檢修計劃,以華東地區聯產裝置為主,檢修周期相對較長,或使產量有所下降。
從當前的庫存水平來看,截至5月8日當周,純堿企業庫存為170.13萬噸,仍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同比偏高81.02萬噸。企業庫存可以有效緩沖產量的邊際收縮。
“從需求看,浮法玻璃產熔量處于往年同期偏低水平,近期仍有企業有冷修計劃,加上光伏玻璃下游‘搶裝潮’退坡,價格已經開始轉弱,后續由價格引導的行業調整或持續,需求端缺乏實質性利多。”華源期貨純堿分析師王曉囡說。
張凌璐介紹,近期下游浮法玻璃產線冷修增多,光伏玻璃產量也略微下降,純堿剛需小幅回落。4月底至5月初,中下游存在低價補庫情況,市場低價貨源成交尚可支撐采購需求。不過,當前周度消費量與周度產量相比仍偏低,純堿產銷處于略微過剩狀態。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堿廠訂單狀態維持良好,企業待發量維持在14天以上,部分企業接單至5月下旬甚至月底,利于后期企業去庫及挺價。
另外,近期出口需求有所增加。去年9月以來,純堿出口量恢復至每月10萬噸以上的高位水平,今年3月出口量達到19.43萬噸,較2月提升28.34%,較去年同期的出口量近乎翻倍。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國內需求下降帶來的缺口。
庫存方面,3月底以來純堿企業庫存較為穩定,目前尚未出現明顯的累庫或去庫趨勢。截至5月8日,純堿企業庫存170.13萬噸,周環比提升0.61%。雖然企業庫存變化不大,但絕對水平處于近幾年同期最高水平,后期去庫壓力依舊偏大。
對于純堿后市,張凌璐認為,純堿企業將陸續進入檢修,若檢修計劃落實到位,供應端將給予純堿價格一定支撐。除供給端支撐外,利多因素還包括出口提升等。不過,市場同樣面臨高庫存、弱需求、成本下移等壓力。從目前的期現價格走勢看,盤面短期對供應下降預期或已計價,后期趨勢性行情需要更多利多驅動兌現。中期可關注夏季檢修、出口及宏觀政策共振帶來的階段性做多機會。長期來看,純堿基本面寬松格局不改,價格依舊承壓。
王曉囡認為,當前庫存仍處于高位,基本可以覆蓋短期供應的變化,加上需求難有提振,純堿價格缺乏走強動力。另外,華東地區聯堿裝置檢修,而該地區庫存處于中性偏低水平,關注局部地區需求和庫存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