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裴利瑞
砥礪前行二十七載的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如今迎來又一里程碑式的變革。
5月7日,《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發布。《方案》猶如暗夜中的燈塔,為即將而立的公募行業指明了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航道——標志著公募行業將摒棄“唯規模論”的舊思想,告別“旱澇保收”的舊時代,開啟“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新紀元。
縱觀行業發展歷程,“跑馬圈地”的粗放式增長態勢亟待改觀。雖然管理規模已突破32萬億元大關,但“旱澇保收”的商業模式導致許多基金公司過于追求規模擴張,反而忽視了基金產品的質量和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在“唯規模論”思想的影響下,公募基金的產品發行和業務布局呈現追漲殺跌的“順周期”特征,投資者體驗不佳,行業發展也陷入了瓶頸。此次出臺的《方案》,正是針對這些積弊開出的一劑良方。
《方案》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強化了公募基金與投資者的利益綁定,優化主動權益類基金收費模式,讓業績差的基金公司必須少收管理費,通過浮動管理費收取機制扭轉基金公司“旱澇保收”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將業績是否跑贏基準、投資者盈虧情況等直接關乎投資者切身利益的指標,納入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的考核體系,督促基金公司從“重規模”向“重回報”轉變。
《方案》又像一位嚴格的裁判,增強了基金投資行為的穩定性,針對基金風格漂移、貨不對板等問題,要求每只基金產品設定清晰的業績比較基準,以此作為衡量產品真實業績的尺子,避免產品的投資行為偏離名稱和定位,確保投資者所見即所得。同時,督導基金公司全面實施長周期考核,明確三年以上的考核權重不低于80%,減少基金經理追漲殺跌的現象。
此外,《方案》還在提升服務投資者能力、發展壯大權益類基金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改革措施,比如抓緊出臺公募基金投資顧問管理的規定、加快推出機構投資者直銷服務平臺、優化基金公司和基金銷售機構的分類評價機制等。一套精心打造的“組合拳”,拳拳直擊要害。
對于基金公司來說,“規模至上”的舊思想已然過時,“旱澇保收”的舊時代也已經遠去。基金公司將不能再僅僅依靠規模擴張來獲取市場份額,而是需要通過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為投資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在市場中立足。這將推動行業從粗放式發展向精細化發展轉變,實現行業整體質量和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對于投資者而言,在以基金投資收益為核心的“考核指揮棒”下,基金持有人利益將得到更好的保障。基金公司為了獲得更高的管理費收入,必須努力提升基金的業績,為投資者創造更多的收益。
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當投資者能夠獲得穩定的回報時,會更愿意將資金投入到公募基金中,為資本市場提供更多的長期資金支持,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形成“回報增—資金進—市場穩”的良性循環。
隨著《方案》逐步落地實施,基金公司將更加注重投資者的利益,回歸資產管理的本源,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質,以專業的投研能力和優質的服務為投資者創造價值;公募行業更將回歸“投資者利益至上”的初心,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